1. 碾槽:中医药房中使用的碾药用工具,学名叫惠夷槽。它由铁制的碾槽和类似车轮的碾盘组成。药材在碾槽中通过推动碾盘来回压碾研磨,以达到粉碎的目的,便于制药。
2. 砣机:古代碾玉用的圆盘形工具,根据加工需要分为冲砣、磨砣、木砣、皮砣等不同类型。砣机是古代的玉雕机,其出现推动了玉器工艺的发展,从简单的切割、打磨、钻孔发展到精细的玉雕艺术。
3. 舂桶:也是中药房常用的工具之一,用于捣碎或研磨药材。
4. 药筛:用来筛选药材,确保粉末的细腻度。
5. 石臼和石杵:在古代也常用于捣碎固体物质,如谷物、香料等。
6. 研钵和研杆:主要用于实验室或药剂室,用来研磨药品或化学物质。
7. 风磨和水磨:在农业生产中,用于磨粉的机械设备,利用风力或水力驱动石磨转动,将谷物磨成粉末。
8. 手推磨:小型的磨粉工具,可以手工操作,用于家庭小规模的粮食加工。
9. 臼和杵:最原始的粉碎工具,由一个固定的臼和一个手持的杵组成,通过人力捣打来研磨物料。
这些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着各自的特色和用途,它们对于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传统工具逐渐被现代机械所取代,但在一些传统医药和手工艺领域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应用价值。
古代确定位置的方法包括星象、物标、风向、水流、地形等多种方式。在古代,人们利用天文知识以及观察星象来确定方向和位置,如用北极星指向北方。
同时,人们也会利用地形和物标来确定位置,比如利用山峰、河流、湖泊等作为参照物,以确定一个区域的位置。
另外,古代人们还会借助风向、水流等自然环境特征来辨别方向和位置。虽然这些方法相比于现代的GPS等技术显得较为原始,但对于古代人民而言,却是掌握生活和冒险探索的重要技能。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
隋置尚书一人,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侍郎为尚书之佐,各司侍郎均改为郎。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