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语文月考的主要考查内容包括:字词基础、课文理解、现代文阅读、写作。
字词基础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的掌握程度;课文理解侧重于对重点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的理解;现代文阅读涉及不同体裁的文章,考查对文章内容、结构、中心思想、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写作以记叙文或说明文为主,考查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
此处提供八年级语文生字词注音及解释,以方便学习和记忆。包括:佚名、偏见、贰、撒谎、谅解、境界、辞职、恳求、僵局、追究、鄙视、嘲弄、苍凉、异域、翻遍、踌躇、甩开、面面俱到、急功近利、辗转反侧等。
佚名(yì míng):作者不详。偏见(piān jiàn):主观上执着于某种看法,不理性对待问题。贰(èr):数字“2”的大写写法。撒谎(sā huǎng):说谎。谅解(liàng jiě):对别人的错误、过错等表示宽恕和理解。境界(jìng jiè):指人的精神境界,人的思想、品德、才智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程度。辞职(cí zhí):向上级或单位提出辞去本职工作的申请。恳求(kěn qiú):恳切请求。僵局(jiāng jú):局势陷入僵持状态,难以改变。追究(zhuī jiū):调查和追查责任。鄙视(bǐ shì):不屑或轻视对方。嘲弄(cháo nòng):用言语或行动去讥笑、奚落别人。苍凉(cāng liáng):形容空旷冷寂,无人烟的感觉。异域(yì yù):指与自己不同的地方或文化环境。翻遍(fān biàn):反复查找、搜寻。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决。甩开(shuǎi kāi):摆脱、抛开某事或某人。面面俱到(miàn miàn jù dào):各方面都兼顾到,全面掌握。急功近利(jí gōng jìn lì):过于急于求成,不能耐心地等待良好的结果。辗转反侧(zhǎn zhuǎn fǎn cè):形容人因愁闷而反复翻身不能入睡的样子。
举例子,作比较,
1.课文第1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这些生动的词语或描述具体情态,或概括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5.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说明与人们常识相左的事实只举一个例子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6.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7.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文主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