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2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祭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因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即月圆之时,因此又称为“月节”、“仲秋节”等。
最初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祭祀月神的节日,后经过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逐渐演变为亲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民俗节日。
3 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在全球华人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1]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