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养蜂必备工具
时间:2025-05-12 23:34:21
答案

一、防护用具

蜂帽是一种用于保护人的头部和颈部免遭蜜蜂攻击的防护用具。一般是由黑色尼龙网、纱网或金属纱网制成,因为黑色的网不容易影响使用者的视线。

养蜂工作服一般是由白布缝制,白色不容易引起蜜蜂的攻击。工作服的袖口也有松紧带的设置,防止蜜蜂进入。

防蛰手套可以避免手部被蛰,一般是由质地较密的白帆布或皮革等材料制成。如果手套上已经被蛰了很多蜂针,建议最好清洁干净再用,这是因为蛰针上蜂毒的气味会引起蜜蜂的应激反应,会使蜜蜂变得更加暴躁。同理,防护服和蜂帽也最好定时清洁。

二、蜂箱

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广义的蜂箱包括中华蜜蜂蜂箱、西方蜜蜂蜂箱、转地蜂箱、交尾箱和观察箱等。蜂箱的型式繁多,但基本的结构大致是一样的。这里我们以郎氏活底蜂箱为例,一套蜂箱由箱盖、副盖、箱体、巢框、隔板、巢门档以及活动底板等构成。

箱盖又称大盖。它主要是保护蜂巢免遭烈日的暴晒和风雨的侵袭,同时可以有助于维持箱内的温湿度。大盖的两侧设有通风孔,允许空气在蜂箱内流通,帮助保持蜂箱干燥,以及阻止霉菌生长。

副盖又称内盖。它盖在箱体上,在大盖的下面,可以使箱体与箱盖之间更加紧密。副盖对蜂巢的保温保湿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且可以防止盗蜂的侵入。

箱体包括底箱和继箱。箱体有一面箱壁略短于其他三面,这是配合巢门档使用的结构,上面有框受用于放巢框。活动蜂箱的箱体与底板是分开设计的,使用时最下层的箱体叠放于活动底板之上构成底箱,固定底蜂箱的最下层箱体与蜂箱的底板设计是一体的,我国基本上都采用固定底蜂箱。

继箱是叠加于底箱上方,以扩大蜂巢的箱体。当底箱已不够蜂群繁殖或贮蜜时,加上继箱可扩大蜂群育虫繁殖或增加蜂群贮蜜的空间。继箱的长宽与底箱相同,但高度因其用途不同而异。高度与底箱基本相同的为深继箱,采用的巢框与底箱相同,常用作供蜂群繁殖或供蜂群贮蜜。高度约为底箱的一半的为浅继箱,采用的巢框高度也为底箱的一半,一般用作生产分离蜜和巢蜜等。一套蜂箱可有多个继箱。

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已经有塑料蜂箱和智能化蜂箱了。塑料蜂箱相对较轻,且隔绝性能好,但是透气性差;智能化蜂箱则可以监控蜂巢内的温湿度等。

巢框是活框蜂箱的重要部件,用于支撑、固定和保护巢脾。每套蜂箱巢框数主要是依据蜂群群势大小决定的,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巢框悬挂在蜂箱内,可以水平调动和任意上方提出。

隔板的形状和大小与巢框基本相同,但厚度仅为10mm。每个箱体一般配置1~2块,使用时悬挂在箱内巢脾的外侧。在箱内蜂群尚未满箱时,采用隔板把蜂团与多余的空间隔开,既可避免巢脾外露,减少蜂团温湿度降低,又可防止蜜蜂在箱内多余的空间筑造赘脾。

巢门档是配合活底蜂箱使用的一种调节巢门的蜂箱部件。巢门档上有大小不一的巢门结构,可通过翻转改变巢门的大小。固定底蜂箱采用可启闭巢门的巢门板,通过操纵巢门的小木块的启闭来调节巢门。

活动底板是配合活底蜂箱使用的底板,便于上下箱体交换使用,不但可提高箱体的利用率,而且能为多箱体养蜂提供方便。

三、养蜂的其他基本工具

箱架是蜂箱的附件之一。通常采用木材制作,有的采用金属、水泥、砖头等材料制作。采用箱架把蜂箱支离地面,一方面可避免蜂箱与地面直接接触和维持蜂箱下方通风,防止蜂箱受潮和发生腐烂;另一方面把蜂箱垫高至蟾蜍等蜜蜂敌害无法到达的高度,可避免蜜蜂敌害。此外,把蜂箱加高至适于养蜂者工作的高度,可方便作业和减轻劳累。

闸板,形似隔板,但宽度和高度分别与底箱的内围长度和内围高度相同。用于把底箱纵向隔成互不想通的两个或多个小区,以便于同箱饲养两个或多个蜂群。

蜂刷是一种扫脱蜜蜂的专用工具,主要用于脱除蜜脾、产浆框等上的蜜蜂。使用前最好用清水洗净,使毛刷保持柔软,避免刷毛过硬伤蜂。

起刮刀是日常管理经常用到的工具之一。主要用于开箱时撬动继箱、巢框等,还可以刮铲蜂胶和赘脾等。

饲喂器种类较多,使用较多的是浅框式饲喂器,使用时放在巢箱内的隔板外,平常不必取出。饲喂器中需要放入一些杂草或者树枝,避免蜜蜂溺死。

喷烟器是最主要的镇蜂器具,以风厢式喷烟器最为常见。蜜蜂会对烟产生条件反射,所以可以通过喷烟器镇服蜜蜂。初学者养蜂每次开箱建议喷烟,便于操作

隔王板是用于限制蜂王在蜂箱内活动的栅板,它不允许蜂王通过,但不影响工蜂的通行。隔王板一般用于底箱和继箱之间,隔开育虫区和无王区,从而可以在继箱获得纯净优质的蜂蜜。

囚王笼通常用于限制蜂王产卵或囚禁老王,待新王交尾成功后再除去。使用较广的是可调节式塑料囚王笼。其优点是可调节笼壁大小,在限王产卵时可将开口调至最大,使工蜂可以随意进出饲喂蜂王;若介绍新王或者囚禁老王时则将开口调小。

收蜂笼是用于收捕分蜂团的,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蜜蜂分蜂结团后,将收蜂笼置于分蜂团上方,用树枝轻轻推赶蜂团,蜂团便会进入收蜂笼,待蜜蜂全部进入即可。

养蜂学之父及其贡献
答案

养蜂学之父安德森,是一位瑞典昆虫学家和养蜂家。他系统地研究了蜜蜂的行为、繁殖和发育,提出了大量的新理论,为蜜蜂养殖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明现代养蜂的标准蜂箱,并提出了许多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的养蜂管理技术和方法。

他开创的现代养蜂理论中强调保护和发展蜂群,推广了养蜂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蜜蜂养殖的发展。他被誉为“养蜂学之父”,为世界养蜂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养蜂怎么才能多取蜜
答案

方法。

第一、繁育优质强壮采蜜群。想要提高蜂蜜产量,所需条件非常多,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强壮的蜂群,所以要从技术角度来提高蜂蜜产量,就要从繁育蜜蜂开始。

1、蜜蜂繁育时间选择蜜蜂繁育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大流蜜前一个月开始,因为中华蜜蜂工作蜂从卵I到出房是21天,工蜂出房后不是马上就可以出箱采集蜂蜜,而是需要几天时间生长之后,成为内勤蜂,后面才能出箱试飞,试飞后再转成采集蜂,一批采集蜂从卵到采蜜,最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蜜蜂的繁育时间最少要提前一个月左右,才能达到在流蜜期有大量的采集蜂,才能提高采蜜量。

2、首先就是打扫蜂箱整理巢脾,退出多余巢脾,缩小巢础之间的间隙,第二就是进行人工刺激饲喂刺激蜂王开产,刺激的方法就是进行人工饲喂,蜜蜂繁育所需要的食物主要就是花粉和蜂蜜,虽然中蜂对花粉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是为了减少蜜蜂外出寻找花粉的时间,特别是在早春,外界蜜粉源缺乏的情况下,饲喂花粉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还要注意是否缺蜜,及时补充糖水,

第二、群势管理。

1、合并组建采蜜群。在大流蜜开始后,往往有个别的蜂群发展慢,没有成为强壮的采蜜群,对于采蜜能力明显不足,应该怎么办呢?像这样的不能正常采集蜂蜜的蜂群,可以采取两群或者多群合并的方法,人为组建采蜜群,可以把多余的蜂王留小部分蜜蜂,让其自然繁育,剩下的蜂合并到另一个蜂蜜,提高蜂群的采蜜能力,采蜜结束后再把蜂群分开即可。

2、控制蜜蜂分群。大流蜜期就是蜜蜂的大繁殖期,也是蜜蜂的分蜂期,如果这个时候蜂群出现分蜂,就会减少蜂蜜产量,百事通认为在开始出现分蜂前期,可以适当的清除王台和雄蜂脾来延缓蜂群分蜂。但是这个方法不能多次使用,后期可以使用强弱分群的方法,用少量蜜蜂把老蜂王分走,这样对原群没有太大影响,利用新蜂王在出台交尾产卵这半个月来提高蜂蜜产量。

3、限制蜂王产卵。在大流蜜期,蜂王的产卵量非常大,会导致幼蜂较多,需要增加内勤蜂来哺育幼子,而影响外勤蜂的出勤率,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从而减少蜂蜜的产量。如果这个时候限制蜂王的产卵量,就会增加出勤率,减少蜂蜜消耗、提高蜂蜜产量的效果

操作方法:(1)、把蜂王用隔王板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减少产卵量。(2)、关王断子,把蜂王关王笼内,控制蜂王产卵。(这个方法只可短暂使用,长时间使用对蜂群伤害较大)

4、刺激饲喂。让蜜蜂随时都能够感受到大流蜜,可以增加蜜蜂出勤率,同样可增加蜂蜜产量,不过这个方法只能使用蜂蜜进行刺激,不然影响蜂蜜质量。

推荐
© 2025 步泽电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