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30年,为躲避西夏入侵的战乱,莫高窟里边的和尚,将经书,藏画,等历代的珍贵宝藏,三万余件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封藏到了藏经洞中,并用土墙将洞口堵上,画上菩萨像当做作伪装。
西夏占据敦煌数百年时间,封藏宝藏的和尚也消失无踪。从此这个藏经洞千年无人知晓。里面三万多件珍贵的文物,书籍,经书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
直到,一个道士的出现,藏经洞重现天日,也迎来了文物的浩劫和苦难悲惨的盗劫。
清末,一个湖北麻城籍的道士王圆箓(约1850年-1931年),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期间入道修行。王圆箓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
随后,他定居留于该地,成为住持,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根据《敦煌史话》记载,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雇用的一个手下在休息时,用草点烟,把剩余草节插进墙缝,发现深不可测,而且余烟被吸进其中,敲着则有空声,深感惊异。
于是叫来王圆箓,破壁挖洞,震惊世界的敦煌遗书就这样被发现,藏经洞里有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也有佛教的、道教的等宗教的一些经典。
这位王道士与极为西方探险家的交易,震惊了全世界。先后到来的斯坦因和伯希和,用一点可怜的香火钱,竟然换走了洞中价值不可估量的珍宝。
宝藏的重现天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际偷盗者,法国,英国,德国,俄国,日本,匈牙利都没有放过中国的藏经洞,莫高窟文物大量流失。
大牌坊和小牌坊是前往莫高窟洞窟途经的必到之处,两个牌坊矗立在窟区,向人们诉说着莫高窟的历史。这是敦煌境内难得一见的建筑小品,也是莫高窟文物研究保护的象征。牌坊上的匾额分别书写“莫高窟”、“石室宝藏”、“三危揽胜”,均为郭沫若先生的墨宝。
相传,敦煌莫高窟是一位乐尊佐和尚最早修建的。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有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一路西行寻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处皆是沙石,时间已是黄昏,饮食和住宿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太阳渐渐落下了山,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头赶路,蓦然间他抬头一看,眼前出现了奇景,只见对面的鸣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乐尊佐和尚被这圣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这是佛祖对他的提示。于是,他停了下来,用尽个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之地开凿佛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