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吃有:
1、董府丸子
董府丸子源于1920年20世纪初,已有数百年文化历史的董府丸子早在抗日战争年间就已名扬怀府。2003年董府丸子被评为焦作名小吃,地方特色小吃称号。
2、张三包子
张三包子的创始人叫张三春,排行第三,所以群众把他做的包子叫张三包子。张三包子,质优价廉,三角形水煎包子,三个面均具黄、焦、酥、脆之特点,尤其是包子馅料,别具风味。
3、靳贤书烧饼
靳贤书烧饼,焦作市最有名的烧饼,靳贤书烧饼是以制作人的名字命名的。其烧饼具有制作精细、配料严格、合理、黄焦酥脆不变形、不发硬的特点。
改温泉镇。
祥云镇
据传南朝宋时,避难王子同俩皇娘到今村北一公里的范庄(现改喜和),途经此村休息,落村名 “难王” ,转音称 “南王” 。尔后,历代沿习之。清初(1644年)叫南王镇。康熙年间为与镇东派生村相区别,称西南王,民国时改西平镇。1949年因纪念革命烈士张祥云同志,改为祥云镇。
觉世头村
相传,明朝之前村中前街十字旁有颗古槐,粗可一围,根夹大石头,人们能坐下乘凉。元明战争后,村里庐毁人绝。名洪武年间,申氏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栖身于槐树下,取名夹树头,沿用至民国初年,尔后,谐音叫成觉世头。
西梁所
据传,早在春秋时期,原在西梁所和东梁所之间有条湨河。公元前636年,晋国王晋文公大会诸侯于湨梁,诸侯们在湨河两岸开会,因而河东为湨河。河西叫湨西。明至清乾隆年间,曰梁家所。清末,分别叫东、西梁所。西梁所在湨河西,称西梁所。
郑门庄
相传,元明之间,今南张西北约0.5公里处有座大寺院(名称与创建失考)。因毁坏折除,就近三村,今南张分到南窗;许北张分去北窗;王门庄分得一合门,故有“南窗、北窗、一合门”之说。始有门家庄——旧址在今王门庄,明朝时,村里修建的三管庙和村西北修建的土地堂,前门匾额上均有“门家庄”字样——后来,简称门庄。到清朝中后期 先后有王、郑、刘、韩等姓由各地迁来“门庄”或附近分片定居,逐渐以姓冠“门庄”了。该村郑家于清朝中期由温县城内后街迁此,因村在“王、刘、柴三个门庄”东南,取村名郑门庄。
张圪垱
相传,该村最早的旧址,,原在今老蟒河的北边,当时村东北隔荣蛐河清风岭上有朱沟,岭之阳坡下是段沟,段沟与朱沟之间有条两百米小沟,沟里住着窦姓人家,称窦沟。
曾在隋代之前,窦沟有一个人在朝任黄门侍郎,死后葬于窦沟北地,因此,段沟、朱沟、张圪垱一起叫黄门。元明战争后,村里只剩屡姓一人,明嘉靖年间,张克昌一家由温县城内南街迁此,称黄门村(西社)。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雨霖,河溢飘圯,房屋倒塌,村庄北迁至岭根,于乾隆二十五年改为坡底村。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又因黄河泛滥,村搬至高圪垱,且张家户多,取村名张圪垱至今。
牛洼
据传,约在唐朝初年,牛洼南为清风岭,北有六米左右的土岭(现已夷为平地),村落随处凹地,却岭岗环抱,即黄、沁两河发水,仍安然无患。因此曾流传“南山至北山,只有三里干,乐哟,牛洼!”之说。后人颂称“古乐村”;明代以地貌呼村“凹里”;清中叶称“凹村”;民国以来,因牛氏繁衍成大户,遂以姓冠村叫“牛洼”。
罗坡底
据传,罗坡底旧址原在黄河滩12区地字16号寇三元庄(早陷黄河),明永乐三年(1405年)因黄河发水,迁至8区地字16号关帝庙庄,明正 统一年(1436年)为黄河泛滥,又迁温西梅岭之下古杜村,明成化18年(1482年)济沁暴涨,温沁大水,人畜漂没,再迁清风岭坡根寇十字处,与当时的(左、焦、赵、史)四姓庄合并,更村名为挪坡,后谐音为罗坡。明末清初,经过人丁繁衍,居民逐渐向今村岭上依地势东西延伸,改村名罗坡底。
陈家沟: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是一个以太极拳闻名的村庄.这里您可以参观太极拳博物馆、观看太极拳表演等,了解和学习太极拳文化.
康定国公墓:康定公墓位于温县西北部的关关碑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