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
【作者】曹操 【朝代】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蒿里行》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此文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
[
2
]
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
自“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
一、材料
猪肉500g,碎米芽菜160g,小香葱100g,汤圆粉,面粉,玉米叶子30张,蒿蒿500g。
二、做法
1. 蒿蒿摘好,淘好洗净后约500g。锅煮开,煮软,水不要放太多。捞起来,水留着。斩成几段,刀背剁融,再刀刃切碎,多切一会,切融。
2. 切融的蒿蒿,放进大碗里,先不加水,加汤圆粉,揉,再加面粉,揉,面粉和汤圆粉比例1比5。揉好后觉得干了才加刚才留着的煮过蒿蒿的水。继续揉,直到三光~盆光,粉光,手光。
3. 猪肉买绞好了的,小香葱切碎。先加油炒肉,像炒绍子一样,肉炒熟了再加小香葱和碎米芽菜炒。然后就可以像包汤圆一样包馍馍了。
4. 包好后揉成圆形。
5. 拿洗干净的玉米叶子包好,待蒸。
6. 蒸半小时。
7. 上桌。面粉加多了就会硬。建议全汤圆粉。馅儿还可以有腊肉,香肠,都剁成小碎末,根据个人口味调。
开门。蓁山观音寺谨择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于万佛忏法会期间举行“上堂大斋法会”。 若需请和尚上堂说法的善信。